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 实习生 陈家豪 深圳报道
2022年,疫情扰动叠加消费下行,宏观经济承受了较大压力,在短期市场前景不确定性骤增的背景下,并购重组进入寒冬。放眼全球资本市场,受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通胀等因素影响,投资者情绪也降至冰点。
展望2023年,投资并购市场能否“否极泰来”?中国投资并购市场还有哪些机会有待挖掘?以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服务机构为核心的各方参与者如何实现更紧密的链接?
(资料图片)
2023年1月8日,在由深圳新财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深圳湾上市公司投资并购论坛暨‘并购互联’产品发布会”上,来自产业界、投资界、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一线行业大咖就上述话题展开探讨,为服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产业与资本高水平循环谏言纳策。
2022年11月,证监会发布《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融资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融资制度,完善并购重组监管机制,更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融合”。
与会嘉宾均认同,发展并购重组市场,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企业价值,促进创新驱动增长的重要手段。
据道禾资本合伙人张楝楝介绍,2022年,A股各大指数均大幅下行,但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过去的一年里仍有302家上市公司市值最高增长1倍以上。透过公开资料梳理上述公司的发展路径,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价值提升均源于运营管理、技术创新、资产统筹、资本运作四大驱动因素,尤其是以投资并购为核心的资本运作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通过对样本企业的市值成长驱动力的拆解和分析后,我们观察到86%的样本企业市值增长属于综合驱动,以技术创新结合资本运作以及资产统筹为主流趋势(约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2%),仅少数企业为技术或资产的单一因素驱动。”张楝楝指出。
展望后市,张楝楝认为,随着A股市场进入以IPO为主的增量模式转向以并购重组为主的存量模式,并购重组将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很多跑不快的公司而言,独立IPO的窗口可能已经关闭了,被并购是更合理的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径”。
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专业投资人的认可。会议现场,中国风投华融胜资本合伙人陈宇就从投资机构的角度分享了其对于“PE投资的退出之痛与上市公司并购趋势”的看法。
在陈宇看来,目前市场上大部分GP缺乏退出经验,风投机构对于退出时点的把握也缺乏经验,同时,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也造成了退出渠道狭窄。参考国外风投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并购将逐渐取代IPO成为退出的主流方式,“从美国风投行业的历史来看,基金退出从2000年前后的IPO退出为主逐渐转为现在的并购退出为主,NVCA统计,近5年来美国每年企业并购的交易笔数均达到和超过了580笔”。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丰富风投退出渠道,提升企业价值之外,部分高风险企业也亟需通过重整手段,实现风险出清。《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
近年来,随着破产重整相关机制持续完善,不少危困上市公司得以轻装上阵、起死回生。据朗微资本创始人、董事长费益昭介绍,自2019年开始,上市公司重整的数量有上升的迹象,特别是近两年来,上市公司重整的案件数量急剧增加,2018年至2021年,A股破产重整案例分别为2、8、14和18家。
在费益昭看来,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不意味着退市,也不等于逃废债,并非只有资不抵债的企业才能破产重整,“破产重整是上市公司风险化解、出清的一项重要机制,其目的是使债务人摆脱破产困境、恢复经营能力,转‘危’为‘机’。”
不过,费益昭也提示到,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破产重整,“企业真正应该做的还是修好内功,做好业务,实在因债务问题到了破产重整的地步,也必须有重整价值,‘保壳式’重整将成为历史。”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实现科技、产业、资本高水平循环成为市场各方最为关注的话题。并购重组作为链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帮助企业加码科技创新,快速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整合的重要手段,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会议现场,来自一线的并购从业者、投资机构与上市公司高管就“2023年并购展望”为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的资本市场“老兵”,世纪恒通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林雨斌就分享了他对当前A股企业之间的收并购行为的看法,“我非常坚信将来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整合会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这种情况在海外的成熟资本市场非常常见”。
“一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同行业之间的基于产业逻辑的整合并购,强强联合将会使企业更可持续地走下去;二是资本市场上会出现市值分化,部分企业的股票交易量下滑,面临流动性压力,投资人难以正常退出,企业也无法融资,这个时候大企业收购小企业,上市公司主动寻求被收购都会非常常见,并且也符合资本的逻辑。”林雨斌说道。
珈伟新能的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宋天玺也认为,随着IPO的常态化,二级市场的估值也会进一步重估,以后20倍PE的公司可能会随处可见。
“从执行效率和规范成本上来看,IPO比并购重组要花费的代价大得多。因此当IPO与并购之间的溢价被挤压的时候,会让企业考虑IPO是不是真的对企业的利益最大,并购的机会并购会不会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当更多的企业权衡IPO与被并购之间的利弊后,作为买方的上市公司可供选择并购的标的也会增加,也更有利于上市公司优中选优。”宋天玺进一步指出。
鼎心资本创始人、早期VC投资人胡慧也赞同,并购是产业整合的重要实现方式。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医疗器械龙头美敦力和半导体龙头德州仪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大型企业通过并购中小型公司,可以快速拓展研发管线、产品种类,实现早期研发阶段与市场销售阶段,更好的分工和合作,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
“国内因为产业发展阶段等因素,产业并购的成熟度没有国外的高,但也已经开始呈现了很多类似的趋势,因为产业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比如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也已经通过不断地并购来拓展产线。”胡慧说道。同时,她从鼎心自身的实践出发,指出目前已经有一些尚处在研发阶段的项目被上市公司收购,收购成本不高,但收购后,对于股价表现还非常正面,说明资本市场非常看重被并购标的是否有未来,特别是是否代表未来的技术前沿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内市场的并购重组机会之外,2022年末,国内防疫政策的调整也有望为跨境并购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企业发现更多优质的境外标的。
华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天明便指出,在当前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下,部分企业存在通过收购境外标的稳定供应链、防范地缘政治风险的诉求,“不过,跨境并购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保证并购的成功率,同时将并购作为一个长期的事情去经营,不断筛选优质的企业,待到企业足够成熟,时机也成熟的时候再去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现场还发布了由新财董投资运营的“并购互联”APP,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专业针对上市公司并购的专业APP,核心用户包括上市公司董秘、投行、律师、会计师及投资界人士,主要通过用户共享项目、筛选项目并精准推送给上市公司,保障项目的真实性和质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保障各方的利益,建立可信的成功项目FA利益分成机制,最终降低上市公司获取项目的成本,上市公司通过广泛地搜索项目,挑选最优质项目并购,实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