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解答:
【资料图】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往白里说就是:太聪明或太深情,都不会有好结果。关于情深不寿,近代有个很典型的案例叫:朱生豪与宋清如。
朱生豪对才女宋清如一往情深,在长达9年的异地恋里,他在工作躲避战乱的同时,以思念为笔、以深情为墨,为他的女神写下了500多封情书。这些情书中,现今存世的仍有308封之多。但也正是因为深情太过,朱生豪熬过9年异地恋终于与宋清如团聚后,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染病离世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现代作家木心的话,这话用来形容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爱情,是再合适不过了。
9年,500多封情书,却每一封都不重样,这就是朱生豪之于宋清如。内容之外,根据统计,在现存的朱生豪的308封情书中,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之多,就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相比大文豪鲁迅在给许广平情书中的9次称呼变换,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变换频率,更是惊人:竟 达几十种之多!
在情书里,有时,他喊宋清如“清”、“宝贝”、“哥儿”、“无比的好人”,有时候又唤她:“宋神经”、“女皇陛下”。除开这些,还有很多今世人想都想不到的称呼,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这308封情书,封封感人肺腑,句句动人心魄,字字刻骨铭心!以至于,读朱生豪的情书,能让人有一个切身感受:世间,最深情最痴情最钟情,大抵如此吧!
以下是朱生豪情书中,随意摘录的字句,请诸君自行感受:
“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的睡觉。”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然而,情过深,往往伤身。所谓思念成疾,大抵如此。
真正想念过一个人的人都知道,思念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茶饭不思、夜不成眠,患上传说中的相思病。
这种相思,耗神、伤身、费力,但又无药可医。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年代,异地恋的通讯全靠车马邮件,偶尔一两次见面也都是匆匆一瞥,这般情况下相恋九年,可见其情深,可见其相爱之艰难。
正因为此,九年间,一往情深的朱生豪尝尽了相思之苦,
朱生豪在与宋清如相恋后,一直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里,翻译和思念宋清如,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偏偏,因为战乱,朱生豪几次丢了翻译稿,这就意味着:之前的翻译全部都打了水漂。在这种情况下,朱生豪还时时刻刻忧心宋清如的安危,一旦几天收不到宋清如的信笺,他就会会整晚整晚无法入眠。
在现实的一次次打击面前,朱生豪的失眠越来越严重,他甚至还过早出现了脱发的症状。因为长期失眠,抵抗力渐弱的他还染上了肺病,在重重打击下,他甚至想到过自杀。
在最关键的时刻,宋清如权衡再三后,决定结束异地恋生活,和朱生豪结婚。这一年,是1942年,这一年,他30岁,她31岁。
就这样,两个大龄中年,终于正式结为夫妻!这场旷日持久的异地恋,也终于修成了正果。
但婚后,幼子出生不久,朱生豪就因肺病过世了,死时,他年仅32岁。
“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深夜,恨不得大家走开。”
辞世时,朱生豪拉着宋清如哽咽着道。这句,大约是朱生豪给妻子最后的情话了。
朱生豪大概是情深不寿的最经典案例了,可叹,他死后不久,这位他曾深爱的妻子,竟很快与别的男子同居并有孕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宋清如还是没能与该男子结婚。
之后,她更曾多次尝试过与别的男子组建家庭,但或许是朱生豪对宋清如太好、好到有了强烈对比的缘故,每一次,关键时刻,宋清如都未能与他们成正果。
最终,宋清如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开始接替丈夫的工作。“他遗稿、我校订”,伴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宋清如将毕生才华全部献给了的编辑与整理工作。
因为她的努力,今天,莎士比亚等译著要看朱生豪版几乎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经过半个世纪的守候后,1997年,终生未再嫁的宋清如驾鹤西去。这一次,终于没有任何,能阻碍他们团聚了!
如下解答: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可以再说一句与之对应的话,大家或许能够理解了。
大智若愚,平淡是真。
慧极必伤:一个人,不要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的人,会一眼看到得失,会看透人情冷暖。这样的人,生活难以幸福,所谓慧极必伤了。
我们何不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一下呢?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真正的智慧了。对于有些自己无法控制的烦心事,不如睁一眼闭一眼了。随它去吧。这样的人生,或许会快乐很多了。
情深不寿:感情,是美好的。我们要有真挚的爱情,这样的人生才够完美。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情感不可强求。更不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就像林黛玉一样,满脑子就是宝哥哥,就这样年纪轻轻地去了。真正的感情,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享受着温馨浪漫的爱情。这种平平淡淡的情感,虽然不够刺激,但可以持久而稳定。
人生就是走钢丝绳。要能够平衡好各种要素。吃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穿衣也要合适。算计太少,会显得愚昧无知,算计太多,又显得斤斤计较,不够大气。工作和生活也要平衡好。如此等等。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这就是生活的哲学。
如下解答: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似乎聪慧的人反而会伤到自己,重情的人却活不长。
原来我一直以为这是一句俗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了解之后才发现,这种说法并不科学,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更是体现了一种佛学思想。
1.出处不同
网上经常把“慧极必伤”和“情深不寿”这两者连在一起许是二者表达的意思有相同之处吧。
“情深不寿”出自金庸的“情深不寿,强极必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乾隆送给陈家洛佩玉上的刻字。而“慧极必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出处。
2.慧极必伤的佛学思想
慧极必伤里的“慧”并不单纯地指“智慧”,更是指俗世里自认为的小聪明和算计。
不将心思用在正道上,想要凭借一些小把戏得到利益,这种算计来的东西原本就不属于你,如果强夺也就会坏了自己的气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伤”。
3.情深不寿的佛学思想
至于“情深不寿”里的“情深”有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情深者欲重也”,也就就是说重情之人本身的欲念就比较重,在上面耗费的心力也比较多,往往会比一般人消耗更多的能量。
“欲重者耗福报”,也会相应地减损身体消耗。但这都不是必然现象,只能说是发生的概率会更高一些而已。
第二种解法:“情深者负债重”,从因缘际会上来说,用情至深的人往往是因为过去欠下了很多债,可能是实际的金钱方面的负债,也可能是感情方面的负债。
这一类人欠别人很多,福报缺失严重,当所背负的债被还完之后,寿命也就就此结束了。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都涉及到了佛学气运、福报的说法,讲究的是一种和谐与守恒。
把“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理解为“智慧者会自伤,情深会严重影响寿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
如下解答: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出处是《书剑恩仇录》的第八回,乾隆和陈家洛一起观潮,送给陈家洛的玉上写的刻字。原文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太聪明智慧便会对自己有损伤;一段感情,往往到了最深处,却无法长久。
先具体说下“慧极必伤”。慧极必伤的反义词应该是“难得糊涂”或“大智若愚”。
人如果太过聪明,看待事情就会看得很深,甚至会钻牛角尖,顾虑颇多,担心这个,避讳那个,这样就会劳神、伤身,甚至可能误了性命。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比如经常使小聪明、算计别人的人一般都不怎么招同事喜欢;自以为聪明、敏锐的股民一般都是被套的最牢,亏的最多的。
再具体说下“情深不寿”。如果一个人用情太深,那往往就不会长久,因为当我们对一份感情投入得极深,随之会产生各种连带情绪,会常常患得患失,有不少忧伤烦恼。
毕竟爱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当你深爱一个人时,你会愿意最大程度地奉献自己。你可能愿意满足对方的一些要求,有着很强的占有欲,这样一来,你可能就会小心眼、极度依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和他相关。
但是这样的感情状态也很危险,因为你的一点情绪会被无限放大,你们两个需要花大量心力去解决本不该在意的问题,以及安抚对方本不该那样的情绪,久而久之,两个人的相处状态就会很累,慢慢就会厌倦,最后自然时分手了。
可以说,越是想拥有,往往失去的越快,越想天长地久,越容易事与愿违。通常的结果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如果从更广义的层面来看,可以把“情深不寿”的“情”理解为是一种对于情的执念。它有可能是信仰,也可能是事业,还有可能是亲情、友情。
拿信仰来说,多少艺术家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来捍卫它;拿事业来说,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积劳成疾,43岁就离开了人世。
太多的例子告诫我们对任何事、任何人产生太深的执念都不会有好结果,真正有智慧的方法是:可以深用情,但一定要有随时都能抽离的心态。
其实,这么看,“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讲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凡事要有个度,过犹不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佛系一些。
这和儒家所提到的“中庸”很像。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
“中庸”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指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说的就是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二是指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
这两种解释不论是哪一种,关键词都是要适中,适度,就是恰如其分。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禁欲则压抑人性,但纵欲却又戕伐人性,同样有损身心健康,适当的情绪和欲望是最好的。
我们都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任何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如果太“满”或太靠近极端,就会钻进“执念”的死胡同,轻者郁郁寡欢,重者精神涣散难安。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注意分寸,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根本。
好比手中的沙握得太紧,沙子就会在指缝间漏掉;手上的风筝线拉得太紧,风筝就永远飞不起来。凡事有个度,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控制程度,要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对于“慧极必伤”,那就凡事留三分。学会适度地生活,拥有适度的情绪。无论饮食、睡眠、饮酒等都要适度,无论悲喜、愤怒、紧张、追求、地位、权势、荣誉等等都要有度,防止操之过急或不思进取。
对于“情深不寿”,那就爱人爱七分。交往要适度,而不是两面讨好、左右逢缘、八面玲珑。保持交友的弹性,注意交往的分寸,掌握尺度,注意火候,太亲会失去魅力,太淡易淡漠感情。
然后不让自己产生过度的奢望,以免导致过度的失望。知足才能拥有更细水长流的感情。
如下解答: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
金庸老先生,作为一个有中国传统情怀和思想的人,他说这句话,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总结。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前面两句,其实暗合了四句中国的古语:
1、盛极必衰
2、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后面两句呢,也是化用诗经《小戎》、《淇奥》里的句子,暗合了其诗意: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不是让人做人不要太聪明,因为聪明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人生下来,是资质愚钝,还是聪颖过人,早已注定。
而是让人别把聪明用在坏处,用在算计人心,尔虞我诈的歪道上,也不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去斤斤计较,去谋求不当利益。如果这样做,迟早众叛亲离,被聪明所误。
还有,“慧极必伤”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别锋芒毕露,也别太鹤立鸡群,很多事情看破不说破,否则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下场。就像苏轼的那首《洗儿》诗说的那样,聪明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
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是他用在正道上,始终待人温和,有着如美玉般温润的品性,那么肯定受人欢迎,受人钦佩。
也不是让人别一往情深,而是,别因为情深,而失去理智和理性。对人忠贞不渝,是个美好的品质,这毋庸置疑。包括我们自己,也希望另一半,对自己情深意笃。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爱情,而失去我们的本心、尊严和理智,也不能过度沉溺于感情之中,尤其是别离后的思念,分手后的痛苦,都应节制。
比如南宋的陆游和唐婉,他们本来是夫妻,伉俪情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这个儿媳,就刻意刁难她,还以上吊为威胁陆游与唐婉断绝夫妻关系。陆游虽然百般劝谏、哀求,但始终无效,两人遂被迫分离。
离婚后,唐婉嫁给了同郡宗子的赵士程,陆游和唐婉彼此便音讯全无。几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在家乡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邂逅了唐婉和赵士程。唐婉遣酒备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推杯换盏间,陆游睹人思忆,感昔伤今,内心百感交集,便乘醉吟笺赋笔,在园中的墙壁上,题下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看到了陆游题的这首诗,心魂俱碎,悲难自禁,便也写了一首《钗头凤》以应其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写下这首词之后,终日忧思不乐,最后郁郁而死。这大概是情深不寿的最典型的例子。
还有的人,对待感情,犹如飞蛾扑火,这本来是形容一个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无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能爱、不能在一起,还要不顾一切去追求,很多时候都会演变成一场悲剧。
所以感情也要懂得知进退,无论你多爱一个人,都不应该为了TA牺牲自己的一切。
其实,“情深”还有另一层意思,指的是个人感情的丰富易感,并不特指爱情,说的是一个人,感情特别敏感,容易伤感、难过,陷入消极的情绪里,这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产生影响,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总之,金庸先生的这句话,包含做人处世、对待感情、修养品性三个方面的道理,是有益处的。但是我们一定得正确理解,才能有所裨益。
如下解答: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是《书剑恩仇录》中,乾隆赠与陈家洛的一块玉佩上镌刻的言辞。
温润如玉古人用玉比喻人的美好品德。比如:玉的声音清净越尘,表示“智”;玉又晶莹剔透、表里如一,表示“义”;玉的温润,表示“仁”。
古人佩玉,并不是为了炫扬,而是用来抑制。比如西周时的组玉佩,长可达1.5米,挂在身上,不能发出玉相撞的声音,用以约束人的行走举止:不要跌跌撞撞,一惊一怍,而要舒舒缓缓,温文端庄。
温润,就是温良恭让,不厉不燥。谦之又谦的谦谦君子,就是这个德行。
谦谦君子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周易》“谦”卦认为,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君子应以谦卑之道自处。一种观点认为,《周易》就是古代的社会学。《周易》的创作者们博观史事,知生存竟争之难,不免劝人以卑弱自持,以全身避祸和成就美德。类似“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样的言论,古已有之。
慧极必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亡。自然界的事实,难免使人心有戚戚焉。
智慧出众的人,如不知谦抑,便如同手持一把双刃剑,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能把自己刺得头破血流。
三国时的杨修,可谓“慧极”。杨修随曹操行军,见一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立马便能猜到谜底。而曹操在行军三十里后才想明白,不由感叹智愚相去三十里,实在比不上人家聪明。看见曹操的“一合酥”,杨修就来个“一人一口”。曹操随口说个“鸡肋”的口令,杨修就打点行李,准备撤退。深可叹息者,杨修的下场,竟是“明公性急,辄行军法”(杨修被杀后,曹操夫人卞氏写给杨修老妈袁氏信中语。当然,曹操也给杨修老爹杨彪写信,并馈赠人财物颇丰)。杨修之死,或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奸雄一般都容忍不下比自己还聪慧的人。杨修“慧极”,迟早得“伤”。
情深不寿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柴米油盐,父母妻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恨恩仇。红尘滚滚,天网恢恢。劳身费力,费神劳心。动于心,发于情,情到深处,为伊消得人憔悴,望尽天涯路。摧肝裂肺,掏心断肠。这显然不利于健康。这些杀猪刀,刀刀催人老。
情深难免不寿,无情可以不老。
元结写道: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
韦庄长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李贺歌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草木无情,欣欣向荣。天地无情,浩浩长存。不过,人总归有情,实在学不来无情。只能这样: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如下解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人更是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大量格言、成语,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经验智慧。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就是其中之一。前者是说,聪慧的人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善于弄巧,当然时间久、钻研的深入了,也会遭遇很多失败,象弄巧成拙,爬的高、摔得重等,都是在概率中存在的。和“傻人有傻福”相对应,过于钻营、心机太重的人,被人会遭受伤害;
“情深不寿”也颇具哲理性。太重感情的人,容易陷入或喜或悲的情绪中,伤心伤肝,容易失去理智,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久之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则会患上心理疾病。最终影响健康,缩短寿命。比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因为长期的抑郁和忧愁,导致身体健康严重受损,最后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损,令人惋惜。
另外,中国古代就有“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物极必反”的说法,任何事情超过了限度,都会走向反面。
所以,“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古训,是很有道理的。
如下解答:
《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缺,极则必反。”
《易·丰》:“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这些先哲们所说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不都是一个结论吗:凡事不可到“极限”。
世界万事万物,当到极好或者极坏的时候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把这种思想适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一个智慧人生。
所有的思想、哲理不是它们自身有多伟大,而是这种思想被应用到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才伟大的——“生活”给思想注入的是血液、是动力。
我们知道了先哲的论段后就要行,也就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在行中产生新知,在新知中再行,往返把这些看似深奥的哲理,引用到我们普通人实践活动中,用它造福于人类,为人类做指引。
“不极、不深、不全、不满”——通达人生
如下解答:
年轻的时候也算个金庸谜,金庸的小说人物刻画,百人百态,三教九流,入木三分。妙语连珠,文字涵养完胜武林百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来爱不释手。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没有一番人生阅历和极其精湛的文学修养,绝泼不出如此颇富哲理的经典辞汇。
金庸(1924年3月10日一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望族,书香门第。“一门七进士,叔侄至翰林”,这就是他祖上的荣光。金庸的成就尽人皆知,但徐志摩(1897年一1931年)是他表哥,蒋百里是他姑父、蒋英是他表姐、琼瑶是他表外甥女……多数人是不知情的。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源自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慧极必伤,大致意思是人太聪明反而会伤及自身,难得善终。情深不寿,用情太深,纠葛其中,一定会寿薄早夭。
《红楼梦》里王熙凤机关算尽、贾雨村处处逢源、薛宝钗滴水不漏……一个个没好下场。黛玉慧极,一曲《葬花吟》,葬了自己,埋了情根。聪明总被聪明误,情深难免逢无情。所以,最让人尊崇的是“扫地僧”,你做不到,我当不成。李叔同能看透,能皈依,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不是一丁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有人说,金庸先生之所以能有“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此感悟,与他表兄徐志摩风流倜傥的一生不无关联。于是坊间就编造出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哗众取宠,然后以讹传讹。
金庸先生生于1924年,徐志摩先生生于1897年,卒于1931年,虽然是表兄弟,年纪太过悬殊,一定不会有什么实质性交集。徐志摩先生去世的时候,金庸才七岁,说他俩有什么恩怨情仇,真会让人瞠目结舌。
有好事者将金庸小说里的四大恶人之一“云中鹤”与徐志摩作对照,确巧徐志摩也用过“云中鹤”这个笔名,令人浮想联翩。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无论正邪,似乎都有他表兄徐志摩的影子,“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翩翩公子慕容复,多情的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伪君子岳不群………
既然金庸与徐志摩没有丝毫的恩怨瓜葛,为什么金庸先生偏偏会不遗余力地贬低他的表兄呢?
说句难听点的,礼教杀人!
金庸自幼一定听过不少关于表哥徐志摩的故事,当然故事是有两面的,一面是徐志摩的才华与造诣,一面是徐志摩纠缠在三个女人之中(结发之妻张幼仪、有夫之妇陆小曼、一代才女林徽因),他也一定读过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这篇文章。在礼教森严的士族大家,徐志摩在金庸的少年时代、青年时期的印象一定是错乱的,一面是文学先锋万人空巷,一面是渣男不守礼教,既仰视,又鄙视,谈不上爱,说不出憎。当然,也不乏文人相轻的嫌疑,对谁来说有个扬名四海、难以超越的表兄心里总是不爽的!
说了这么多,金庸也结过三次婚,徐志摩也未必比他风流。人啦!总爱用一丈量自己,用一尺度别人。更为甚者,恨不得拿游标卡尺、显微镜去剖析别人!
(负薪映雪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如下解答:
有人说“世上最薄凉的人有两种,一是某者,一为戏子。谋者无心,这无心是看透世态炎凉的麻木;戏子无情,这无情是演尽世间百态的忘情。”
读懂了上面这句话,题主或许就明白了“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意思了。两者在诠释人生这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篇幅有限,简单和题主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一、“慧极必伤”
这个“伤”有两层含义。一为“自伤”,二为“他伤”。
首先咱们来说一说“自伤”,有些人把事情看得太透,这种人就会活得很冷,感觉生活没有任何的趣味。
比如交友方面,普通的人寻求的是一种开心愉快,可在那些聪明人眼里,在他们看来,人际交往不过是价值的互换,看似美好的一面,总是有着利益的交换和痕迹,让他们感觉人生缺少足够的温情,此为“自伤”。
再者,咱们来说说“他伤”。这个好理解,老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三国里面的杨修怎么死的呢?他太会猜人心了,尤其是曹操的心。
所以他出场的一开始,便已经为后来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此为“他伤”。
二、“情深不寿”
太过感性的人,容易被情绪所控,太重感情的人,难免会被情所伤。“夏天死的时候,所有的莲花都殉情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试问如此伤感悲情的性格基调,又怎会太过于长寿?每一次执念,都是痛向自己的尖刀啊。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