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他用“一半光明”守护孩子三十余年 信息

来源:贵州民政 发布时间:2023-05-30 10:18:51

荔波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

他说

“我愿用我‘一半光明’


(资料图)

守护好山村孩子的‘上学梦’”

而这个承诺他已经坚守了三十余年

荔波县甲良镇阳凤小学语文教师莫治文,虽然仅有一只眼睛可见“光明”,却从不自怨自艾,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他作为益觉小学教学点负责人36年,2021年9月,因小学校点布局调整,甲良镇益觉小学停办,他又转到阳凤小学,始终一如既往,守望山里娃的教育事业。

几十年来,他培养的学生近五六百人,其中大学生就有七十多人,在中山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获得更好的教育,到更广阔的天地实现梦想。

入学率从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百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莫治文因一次意外导致右眼失明。面对逆境,莫治文始终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1985年,初中毕业的他,刚好18岁,虽没能如愿考上中专,却刚好碰到村小招代课老师,正好符合条件的他,成为了一名年轻的代课老师。

一个人,一所学校,26个学生。三间房子,80平米,中间是穿堂屋,左边的教室是三年级,有8个学生;右边的教室是一年级、二年级的混班,有18人。上完一个班的课,又接着上另一个班,像陀螺一样转不停。他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孜孜不倦。

他还记得,刚去村小的时候,整个村的入学率不到百分之六十。

“一个地方穷,教育最能改变它。”他从小深受贫困的苦,更深知教育对一个家庭、一个人的重要。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他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动员村里的家长送孩子上学。

家访动员的效果很明显,“女孩男孩都一样,送来学校了。”不到三年时间,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

全村送莫老师去上学

越当老师,越觉得知识不够用。1991年开始,莫治文自费去学中师函授,省吃俭用,利用寒暑假,到县里进修,并顺利毕业。

1996年,他考上了都匀民族师范代课老师进修班,内心欣喜不已。当年这个班只有六七个名额,竞争激烈,机会难得。

“莫老师,考上了。”全村为他高兴,这些年,他为村小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

“当年,我要去都匀进修的时候......”回忆这段经历时,莫治文数度哽咽。出发那天,一大早,村里四五十人一路走了两公里,队伍整整齐齐,送他到公路边等车。

两年后毕业,他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校干部等荣誉。

1998年,毕业回来,作为优秀毕业生的他,可以有留在县城的机会,但他坚持要回家,回到他的益觉小学。

变的是学校 不变的是讲台

不论是在益觉小学的36年,还是来到阳凤小学的1年多,变换的是学校,不变的是讲台。

正在给阳凤小学五年级班上的学生教授汉字的莫治文,穿着朴素,皮肤略黑,谈吐落落大方。

“书写要规范,一撇一捺要展开......”莫治文先是示范正确的汉字书写规范。随后,走到学生们中间,耐心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而学生们都喜欢上莫治文的课,不仅是他上课很有耐心,而且还会予以奖励。

“莫老师上课很好,平时测试,每次考试考到一定成绩,都会给我们一定奖励。”阳凤小学五年级班的莫远杰跟记者说。

莫治文从益觉小学调整到阳凤小学时,刚好接了这个班。当时,这个班语文平均成绩,在全镇是第六名。莫治文来后,结合班级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在他的带领下,第一个学期全班语文成绩,平均分迅速上升到全镇第二名;第二个学期,提升更是迅猛,平均分取得全县第一名的“逆袭”。

说起这个好成绩,班里的学生们充满了骄傲。

小小奖励,大大提升。“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都会想进步。为了那份进步,大家都很乐意去努力和竞争。”莫治文满脸笑容地说,在他看来,学生们学习的潜力都很大,但需要有效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他有一套自己的教学办法,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他们成功,我就成功;他们快乐,我就快乐。”在讲台上的莫治文,也找到了自己的收获感。

来源 | 荔波县融媒体中心

校对 | 刘牛        

排版 | 罗娇

责编 | 施绍根     

审发 | 刘畅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